關於陳凱倫之子涉入幫派案件的新聞,已沸沸揚揚的在各大媒體中被討論、探討;如果,這事件給天下父母一個檢視親子關係的機會,願意在繁忙的公事中,再多騰出一點溝通的時間、陪伴的空間,正視每一個孩子的優勢與困境。如果,孩子的教養問題能暫時取代政治、緋聞的庸庸擾擾,在公共領域裡被聚焦、被重視,那麼我們也許該感謝陳凱倫。

 

我並不打算對這件事情做出什麼判斷,我在法院諮商實習,和觀護人進出監獄,對青少年進行諮商的經驗告訴我,孩子犯罪背後的因素太多太複雜,除了個案以外的人,我並不覺得任何人有資格做任何的論述和評斷。相反的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。

 

若看過奧運轉播賽的人都知道,奧運除了開幕式比較好看外,比賽項目是有些枯燥的。2003年的巴塞隆納奧運,一位來自美國的女子游泳選手,Summer,是當時50米蝶式的紀錄保持人,在預賽與複賽的比賽成績皆是第一,但總決賽的成績是第三名。離開游泳池時的Simmer仍掛著一臉的燦爛笑容,和看台上的隊友做鬼臉,並和金牌和銀牌的選手吻頰道賀。比賽轉播的鏡頭並沒有特別對焦於她,但她漂亮、閃耀、輸得起!

 

你注意到了嗎?輸得起的除了是一個十幾歲,成天泡在泳池裡的漂亮女孩,更是他背後的那個社會。那個培養孩子運動精神更甚於勝負糾葛的教育體制,那個欣賞各種不同的價值、信念的支持系統,那個相信生命是亙長綿密的追求探索,而不只是幾場比賽的競技成績。

 

不同的國家、社會給孩子不同的資源與難題;不同的教師給孩子不同的思考與視野;不同的文化,把孩子帶到不同的世界,讓這些孩子繼續影響他們的孩子。在看過一些影片,讀過一些書,走過一些國家後,我們在跨文化的思考裡,

發現了教育的力量與價值。可惜的是,我們對理想教育的企圖心,流於仿效而忘了根本,對於政策推行不可避免的適應期,少了點包容與嘗試,而是扭曲與政治化。

 

教育強調教師、家長、學校、社會是一個系統觀,任何環節都會影響著另一個的生成變化,影響著我們的孩子。對於陳銳,我多少帶著那麼一點心疼,我也苦惱自己是否能完成父母的期待;也走過別人家小孩學什麼,我也學什麼的童年;也曾經目光如豆,被分數與名次的概念鎖住自我價值;如果有那麼點不同,我想是我的父母還教會了自我承擔,要我為自己負責,然後我們各退一步,讓夢想與壓力落在彼此能夠分擔的平衡點上。

 

但我希望,真心的希望,未來能夠有一天,我們的孩子不再掉入分數的淵藪,不再落入父母單一期望的牢籠,不再被比較被歸類被標籤。他學習,就像他要長大一般的自然,沒有其它的目的。如果他國的教育做得到,我們必須思考是不是我們出了問題,老師、家長、街頭巷尾的鄰居?做為一個台灣人,一個世界公民,如果我們沒有思慮過這個問題,那麼,別笑陳凱倫。

 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從焦點諮商工作坊到公車站的途中,同行的夥伴也許是看我休息時間還抱著陳嘉楊猛啃,

 

和我分享起教甄考試的經驗,「很難考!非常難考!我同學考了很多年,

 

已經累積了許多經驗,但沒有一個進入第二關。」

 

你要知道,不是努力就可以考到的。」在回家的路途中,

 

我思索著他的忠告,心隨著公車擺盪,問自己:「可以一面懷疑,一面還相信著什麼嗎?

 

參加諮商工作坊不可避免的就是要自我坦露,許多人聽完我的經歷後,

 

喜歡問我為什麼離開業界?

 

其實我也習慣了,習慣別人問很多為什麼,

 

習慣別人聽到你要考教甄,就視你為黃花崗列士的眼神。

 

(其實我過去也這麼看過別人,所謂有仇報仇.....。)

 

但我關注的問題其實是,畢業那年,為什麼沒有繼續求學或實習,

 

我是真的渴望業界的工作和生活模式,而奮起追求?

 

或者我是在逃避,逃避別人口中怎麼考也考不上的教甄,逃避畢業後仍倚賴父母的羞愧感,

 

逃避可以想見,年近三十還是不停在考試考試考試的窘境,是哪一個?

 

也許我不能否認當下的決定和逃避沒有關係,在父母的形塑下,

 

家中的孩子對現實生活有很強的務實感,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,

 

「有錢才是老大」「經濟獨立後才有自主的空間」等觀念給我的感受是強烈的,

 

是推著我往另一條路走的很大趨力。而當我開始實習、決定孤注一擲投入考試時,

 

我清楚那股動力是自己對這份工作有了期待,而我的期待大過了害怕。

 

即便,我還是在把時間用來兼家教還是好好讀書的選擇中掙扎,

 

在有限的津貼補助下感受生活的壓力,但其實我是享受的,

 

畢竟夢想的追求對我而言,是失而復得的能力,我是珍惜這份感覺與動力的。

 

好吧!熱情都能夠失而復得,既然如此我還怕什麼?上帝不會給我們過不去的難關。

 

焦點解決取向重視個案既有的優勢、力量,來思考、達成生活中的奇蹟,

 

這一次就讓我這麼幫助自己。

 

總是必須先有承認、接受,之後的付出才有了意義與重量。

 

長大,是對世界妥協還是對自己?

 

奔波是為著理想或是習慣使然?

 

長大的,是同理心或是野心?

 

認是好的,接受是好的。

 

如此,我才有可能成為別人的橋梁,承載另一份不安的重量。

 

 

來首"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"吧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X5X9SxRdT8

 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當期末考結束,小朋友人心浮躁時,來寫寫書法,圖圖插畫準沒錯!!

看看孩子們可愛的作品吧!

教學方法:

1.挑選孩子們能懂的吉祥話印製成學習單。

2.為孩子調好廣告顏料,用水彩筆寫字。

3.請孩子運用蠟筆,為自己的春聯裝飾可愛的插畫。

ALL02.jpg 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       你有沒有那麼一種親戚,你們兩個中間以某種親密的暱稱相連結,但日常生活中你們鮮少

聯繫,少到連過年也都見不上一面,要想起他,你必須回到童年,只憑一些模糊的事件,

拼湊心底餘存的感覺。當我從煙雨濛濛的台北驅車到台南,繞過那一片片玉米田抵達麻豆鎮,

 經過黎明中學,抵達你的靈堂前為你燒一炷香祝禱,以義女的名義,你的輪廓終於漸漸清晰。

 過去只覺得你和藹,而當我以家屬的身份,向千名來送別的親友答禮時,

 那一刻,我感受著你為師的恩典,無以言喻。

        念過黎明的學生,都會認識楊紹宗主任,他是我媽媽念教育學分班的摯友,也是我的乾爹。

在媽媽的那個年代,師資嚴重缺乏的情形下,招募了許多的專長教師,只要有一點人脈,

通過了基本的考試,就能夠啟動教職生涯,教育學分等理論可以在工作後再修習。

就我的觀察,那個年代的老師,大部分沒有烜赫的學歷背景,

未必是在教育領域積久力學的「經師」,

但在身為「人師」傳道的角色上,他們的表現可都是毫不遜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乾爹在退伍後,即進入私立黎明中學擔任教職,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,

以區區體育老師之姿,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全人教育,

提拔在體育上有專長的學子,在清晨及課後集訓。沒有操場不要緊,帶上手套拿起鋤頭,

把圍牆外的草拔去、把地剷平,誰說田埂阡陌不能是跑道?

在飛揚塵土中集訓的孩子一樣可以跑出亮眼的成績,無論是在田徑場,或是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!

孩子沒地方住也不打緊,他讓出自己的空房間,讓異地就讀的孩子在他的家裡居住,

練習或是念書,日復一日按表操課,沒有理由不能培育出品學兼優、能運動也能讀書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 他這一生沒有子嗣,但在那前來送行的親友當中,不乏已邁入中年的學生,也有帶著孩子氣、

穿著田徑隊服的小毛頭;許多的家長,噙著淚受人攙扶的在靈堂前反覆說著感謝。

你忍不住想,這世間人情多麼澆薄,是什麼樣的恩重情懷,讓這麼多人不遠千里前來送行?

婚喪喜慶,能夠推辭的理由何其的多,是怎麼樣的溫情感動,促使著這群送行者陪他到最後,

看著他的大體火化才不捨離去。你回眸看著綿延數尺的隊伍,

你明白了蓋棺定論、師恩浩大、千古留芳的意義。

        常言道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」是的,我們都有,都有捍衛自己權、利的自由。

在我求學的路途上,遇過追求名利雙收的老師,遇過不辨是非處處護著自己孩子的家長。

他們不是不好,只是溫情無法及於他人,慈悲無法及於他人。身為師者,

乾爹給了我一個學習的典範,在工作上遇到瓶頸與困難,能夠做出與世俗不同的選擇,

甚至為了追求正義公里,要有尋求解決知道、說服他人的熱情。

推掉社會給予「老師」這個職業的光環,

回歸為師者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本份;為學生多花一點時間,不會變窮;

為孩子多添一件衣服,不會變窮;多鼓勵孩子,我們不會變窮。

生命很短,但意義卻可以恆長,我們不會因為多護著自己一點,就得到更多;

但為別人付出多一點,卻可能因此而種下福田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寒夜如冰,喪禮中的情景歷歷在目,人們的追憶耳語仍在耳邊盤旋,

桌上的茶冷了。曾經在簡媜的書上讀過一句話,

「當黑暗降臨,富家之子手上有燈,而窮人家的孩子,能夠冀望的只有老師 」,

當我們雙手合十,以供靜肅穆之心追憶老師之時,請帶著他的精神繼續傳承。

p114707899552.jpg 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經年的教育,不敵一把鈔票一筆鉅款。

 

你什麼都好,就是不會討好主管。我一輩子不會忘記這句話,更不會忘記他在說這句話之前,把他的愛將所領的獎金對我複述的樣子。

 

    這兩個月來,我常在睡前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刻,每天在公司熬夜加班,規畫一再修正的計畫,練習著不知為何而起的俗艷尾牙表演。不管聽到了什麼不公?看到了什麼不義?閉上嘴巴握緊拳頭,做下去。不為什麼?為了一筆年終獎金。那一年的時間,使我體認了理想背面,更貼近生存本質的現實。如果,轉身換個臉孔,說幾個好聽的字,口袋裡就會多一些鈔票,頭上就會多一圈光環。換做是你,你做不做?換作是我們的學生,他做不做?

 

一個人的哲學,不是表現在話裡,而是表現在他做的選擇裡。為世人所尊敬的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這麼說,在孩子的一生中,他必須做許多的選擇,選擇知己選擇專業選擇工作選擇依賴或獨立選擇順從或反抗,而他所依循的,部分來自我們教導他的,更大的部分來自潛意識的學習;也就是不知不覺他照著他的楷模說話、思考、學習,楷模可以是家庭成員,學校同學,更可以是媒體或者社會文化。

 

你以為這是很遠以後的事,其實不遠,只要孩子在成長,他就不斷的接受刺激,進而概念化,變成他的心向。今天孩子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犯下的錯,未來他面對自己的過失,選擇虛心反省的態度就比較多;反之孩子在犯錯時,表裡不一,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,未來的人格發展就令人擔憂。

 

在龍應台的一篇講稿「政治人的人文素養」中提到,人文素養的塑造,應從文、史、哲三方面著手,其論點可供大家參考。

 

文學,例如中國的詩、詞、小說..等,它最大的功能就是「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到」,他讓我們靜下心來,順著文字所帶來的意象,與現實中的自己素面相對,發現自己心靈所觀照的世界,那麼,我們就更懂得反省,更能夠周延的思考。

 

哲學,是我們探索如迷宮的人生處境時,當我們四處碰壁,找不到出口時,抬頭所望的那一片星空;你看到了星座,知到了方位,你就不再為眼前障礙所惑,走出去。

史學,讓我們知道事物的起點,把每一件事物放到它的譜系裡去評斷,而不是單一的做判斷後就大放厥詞,徒顯自己的愚昧。

 

最後,這篇講稿最令我感動的是「人文知識並不等於人文素養」的觀點,發動文革的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,許多屠殺猶太人的納粹頭子是頂著哲學博士的頭銜;反觀歷史,我們不能不警惕自己,失去對人的關懷,一個才學兼具的人,不見得不會崇尚權力、草菅人命,知與行之間的內化歷程,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議題。

 

說到品格教育,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媒體亂象,如果我們已經做到了課堂上的諄諄教誨,那麼讓我們想想,在潛移默化之中,我們的談吐、舉止、價值判斷是否做到了真誠坦側?!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picture.jpg臺中縣桐林國小昨天成了童話世界,小朋友手持童話故事中的手偶在社區遊行,在社區活動中心表演多項節目給爺爺奶奶欣賞,並貼心的為老人家奉茶。

 學期即將結束,桐林國小規畫「歲末社區關懷服務活動」,全校小朋友總動員,人手一個手偶繞行社區,場面壯觀。校長蔡淑娟表示,為了推動閱讀,教師依照年級設計不同的主題教學,讓小朋友閱讀故事後,將故事中的主角做成立體手偶。一年級教師鄭淑貞表示,一年級小朋友雖然年紀小,但很有想像力,用報紙、紙箱、餐巾紙加上白膠混合後,以《威廉的洋娃娃》書中人物為藍圖,創作出一個個立體的人偶,創意十足。

 二年級李弘誼說:「我們班創作《美人魚》故事主角,我用麻布、保麗龍、竹子等做成國王人偶。」負責做巫婆人偶的羅英倫說:「大家手拿自己做好的人偶演起戲來,真好玩。」

 高年級小朋友創作草船借箭的故事,一行人浩浩蕩蕩遊行,看起來十分壯觀。

 小朋友到活動中心之後,先是奉茶感謝爺爺奶奶平日的照顧,接著表演各式各樣的節目,逗得爺爺奶奶開心不已。

 圖說:臺中縣桐林國小的小朋友,拿著自己做的手偶繞行社區,場面熱鬧。2010/01/20國語日報

 

這大手偶看起來好酷!!!大家快來研究一下是怎麼做的。

yiby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